讲座回顾丨“克立讲坛”第二十讲:东亚儒学视域下的人心道心问题
“克立讲坛”第二十讲
2024年6月2日下午2:30-5:00,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在哲学院102会议室举办。讲座题为“东亚儒学视域下的人心道心问题”,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教授主讲,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兴教授主持,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叶树勋教授及研究生、本科生近30人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讲座主要就韩国儒者对朱子人心道心说的新发明而展开。讲座伊始,谢晓东教授指出,“人心道心问题”是基于朱子的理论阐发而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可惜朱子之后的中国理学中,除了罗钦顺(整庵)的“道心人心体用说”之外,几乎没有明显的发展。但后续这一问题在韩国李朝(1392-1910)受到了极大的重视,韩国大儒李滉(退溪)、李珥(栗谷)和韩元震(南塘)等人,都各自阐发了自己的人心道心思想。人心道心之辨由此也成为了韩国儒学中三大主要哲学问题之一,被持续争论了三四百年之久。韩国儒者颇富创造性的阐发,把该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极为精微之境。由此人心道心问题才真正成为东亚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谢晓东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朱子对人心道心问题的思考历程与及主要观点。朱子早年接受二程观点,将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同于天理人欲之关系,晚年定论则破除了这种对立,以知觉内容来论定人心道心之差别,即“觉于理者是道心,觉于欲者是人心”,且“欲”并非“私欲”,虽圣人不能无此。故而人心道心可以并存,其理想关系则是“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但同时朱子也在来源上区分二者,即人心“生于形气之私”,而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因此从东亚道心人心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就产生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道心、人心概念之差异是否有本体论的根源?第二,人心既然可善可恶,那么人心之善与纯善的道心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道心人心之间是何种分与合的关系?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怀与思考,谢教授详细梳理人心道心问题在韩国儒学中的发展。
韩国儒者卢守慎(稣斋)作《人心道心辨》,继承并系统阐发了明儒罗整庵的“道心人心体用说”,认为道心为体,人心为用。他遵从朱子晚年的理解,认为人心并非人欲,而是有善有恶的,因此道心应该收缩为未发之本体,由此避免了“人心之善”与“道心之纯善”是一种善还是两种善的理论难题。
之后韩国大儒李退溪批评了罗、卢二氏的观点,强调了道心人心之差别有本体论根源,即“人心固生于形气,道心固原于性命”。同时结合“四七之辨”,提出了“四端七情与道心人心平行同构说”,即“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他认为四端与道心发于理而无不善,七情与人心则发于气而有善恶。谢晓东教授指出,由于李退溪的权威地位,其人心道心说,成为了日后韩国儒学人心道心辩论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谢教授强调,出于反驳退溪的观点,李栗谷提出了“人心道心相为始终说”,即不论是人心还是道心,均是一个心,只是同源异流:如果出于性命之正,但间杂私意,则是始于道心而终于人心;如果出于形气,但不违背正理,则是始于人心而终于道心。因此人心与道心虽然彼此对立、不可并存,但是可以相互转化。可见从所属阶段上说,人心道心是兼“情”与“意”的,包含发用的过程,不同于四端七情都是全然指向已发之情的。从价值属性上来说,七情包含四端,四端是七情中善的部分;道心纯是天理,是“气不用事”即气没有遮蔽理的产物,人心即人欲,是“气用事”即气遮蔽了理的产物,二者全然对立,并无包含关系。总之,栗谷试图证明人心道心和七情四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不是平行的两组问题。但是他仓卒之间提出的这个学说,存在明显的理论漏洞,故栗谷晚年放弃此说,承认了人心有善有恶,走向了朱子的“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说。
然后谢晓东教授指出,栗谷后学韩南塘提出了三条道路的比喻,这一比喻基于朱子的“人骑马”,理如同是人,气如同是马,理乘气而不相离如同人乘马而不相离。人面前开始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感于义理的“道义之路”,自然纯善无恶;另一条是感于人心的“食色之路”,有善有恶。而食色之路又分为两条岔路:其中正当者与道义之路合二为一,同归于一善;不正当者则岐出而流于恶。南塘从本体、动机以及善的同质性上系统地揭示了人心道心关系,标志着传统人心道心问题走向了终结。
最后谢晓东教授对韩国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评价。他认为从朱学的角度来看,罗整庵、卢稣斋的道心人心体用说是一种歧出,其作用在于说明了此路不通。李退溪把道心人心与四端七情视为平行问题,他认为道心是理发而人心是气发,凸显了理气之分,故而道心、人心之差别有其本体论根源,但是忽略了理气之合,故而遭到了李栗谷的批判。相对而言,栗谷以“气发理乘一途”来说明道心人心之同一基础,又辅以动机以及气用事/不用事来说明两者之差异。但栗谷对道心人心之关系的理解掉入了两种善的陷阱。韩南塘支持了栗谷的气发理乘一途说与动机因素,此外他最为主要的创见是把四端也看作是兼善恶的,于是道心与人心不但是七情,同时也是四端的表现形态。这就区别于李栗谷只从七情出发,认为道心人心都是其表现形态的观点,也和栗谷的四端是道心及人心之善者的观点区别开来,避免了两种善的理论矛盾,对于朱子学人心道心的三大问题均予以了解答。
在讨论和提问环节,到场的师生就相关问题与谢晓东教授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叶树勋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何阳明学在韩国没有产生影响;二是韩国儒学中的三大议题为什么在中国朱子后学中没有显题化;三是韩国儒学的辩名析理色彩为何如此浓厚。谢晓东教授分别就韩国的历史因素、虔诚的民族性格,以及语言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做出回答。他指出传统韩国儒学对朱子学有类似对待宗教信仰的虔诚性,且在阳明学传入之初即遭到大儒李退溪的抨击,使得阳明学未能传播。而韩语不同于汉藏语系,最初是拼音形态,受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韩国儒学更重视形上学的思考以及对概念的辨析等。
此外同学们也积极请教,提出了人心道心的概念问题以及对韩国儒学的态度问题、儒学社会学和社会儒学概念的区分问题。谢晓东教授均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做出了回应,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热情与人文关怀。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是哲学院“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二十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往期回顾
“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克立讲坛”第六讲:牟宗三道德形上学建构的康德桥梁与黑格尔原型
“克立讲坛”第十八讲:张载性二元论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内在问题
文案:曹梦竹
摄影:陈俊茹、胡乔澜
排版:李玥
编辑:李玥
校对:李玥
审核:卢兴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